在行走中宣讲黄河故事,让青春实践“声”入人心

2025年07月31日11:09

来源:大河网

  为深入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2025年7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寻水溯源,河脉探索”沿黄地区文化传承与数智调研实践队通过“行走的宣讲”,在郑州及周边沿黄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以“守护文化根脉、解码数智赋能、服务沿黄社区”为目标,通过 “走、拍、访、讲、写” 的形式,以青春之名对话黄河文明,在丈量母亲河的步履中传承文明薪火,与沿黄地区的居民深度交流,收集黄河文化故事。足迹所至,镜头记录“水”的变迁,访谈倾听民声,笔触书写思考,影像留存印记,青年之声在黄河岸边回响。

  

1.jpg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文物旁的行走之声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于今年6月开馆试运行,以“从世界大河文明到中国大河文明”为叙事脉络,深入展现仰韶文化全貌与遗址丰富内涵。实践队员走进馆内,这套层层递进的展陈体系为大家了解黄河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系统而立体的认知框架。

  

2jpg.jpg

  在展馆内,实践队员与不同年龄段的游客进行了访谈交流,“作为新一代青年,还是要来看看我们的文明起源,特别是想看下彩陶双连壶”“这个馆的数字化和沉浸式互动体验真的很新颖,很适合带孩子来”,访谈中记录下来大家对于馆内数智化展陈的新鲜体验和黄河文化的真挚感想。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还与志愿者在黄河文化传承发展方面进行深度交流与探讨,从仰韶文化房基如何通过考古技术精准定位,到史前聚落遗址中生活器物所折射的黄河流域先民生产生活智慧,再到最新数字扫描技术如何让碎陶片“重获完整”,大家收获了从考古实证到科技赋能的全链条知识。队员们从馆内展陈、游客反馈、详细讲解中,真切感受到这座史前村落的兴衰始终与黄河的脉动紧密相连。队员们坦言,这些交流让“文明传承”变得可触可感,也让青年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更加清晰。

  河南博物院:展厅里的流动宣讲

  河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是黄河文明的生动见证,实践队员将“行走的宣讲”搬进展厅,在与文物、观众的互动中,既传递着黄河文化的厚重,也收获着对传承的深刻感悟。队员们在“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展厅向参观者讲述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先民的农耕智慧、陶器制作技艺和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轨迹。

  宣讲过程中,实践队员遇到四世同堂的一家人,90岁爷爷说“今天我踏进河南博物院,看到了黄河这些年来的发展变迁,感到很震撼!”,其女儿则提出了“可以增设老人休息区”的贴心建议,爷爷的孙女说“这是我们一家人第一次共同来到河南博物院,虽然爷爷年纪大了,但身体依旧硬朗,今天带他来再读一遍黄河,真的很值得!”。在这次宣讲中,队员们感受到传承让文化有了根,传递让文化长出翅膀,根越深,翅膀越有力,黄河的故事便能在时间的长河里生生不息。大家发现,文化传承不仅是讲好历史,更要听见大众的心声。

  

3.jpg

  沿黄社区:街道旁的黄河回响

  在宣讲黄河文化故事时,实践队特意走访了不同的沿黄社区,宣讲黄河水韵中别样的力量。在河南博物院外的文化路街道,实践队员结合仰韶彩陶全息投影的具体案例面向社区居民展开宣讲,同时介绍黄河数智调研成果,让居民们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正在通过科技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此次实践大家走进黄河桥村村委会,深入挖掘黄河沿岸的文化故事,实地了解黄河生态现状,宣传黄河文化数智技术,“现在村里一直都保持的很干净,暑期我们都会定期做好环保和防溺水的宣传,这次交流看到有这么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以后我们也要学着用起来!” 队员们边交流边记录,实践活动过程中也不忘捡拾路边的垃圾,真切体会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的深意。这些珍贵的图像和影像资料,不仅是此次实践活动的生动记录,更是向大家展示黄河之美、传播黄河文化的独特窗口。

  

4.jpg

  

5.jpg

  

6.jpg

  “我们不只是实践调研者,更是黄河故事的讲述者和生态理念的传播者。”队员们在行走中宣讲黄河故事,直观感受到黄河文化在大众心中的深厚根基,也捕捉到不同群体对文化传承的多元期待,希望青春实践中的 “宣讲声、访谈声、民声” 能够触达人心。此次实践活动是华水学子深化“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通过青年视角挖掘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线观察与实践参考,以实际行动助力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贡献华水学子的青春力量。

  撰稿人:崔冰 田梦彤

  拍摄:郑梦雯 罗天宇

  指导老师:任滋森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