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探元计划2024”龙门石窟场景共创营开放日活动在龙门石窟举办。活动聚焦龙门石窟浅浮雕高精度建模与数字化纹饰提取,围绕技术创新、文化焕活、持续运营三大核心方向,持续推动石窟类文化遗产数字保护的实景落地与数据沉淀。全国文保、文博、文化、技术领域等专家齐聚,一同见证龙门石窟借助数字科技绽放全新魅力。
龙门石窟专家合影
破解浅浮雕采集难题,推动龙门数字化落地
“探元计划2024”在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的指导下,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研究院、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联合发起,致力于通过“研究+遴选+孵化+共创”的方式,推动“文化遗产+数字技术”的融合探索,解决行业共性难题,助力代表性场景落地验证与成果转化。
龙门石窟现存大小编号窟龛2345个、各类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是世界上窟龛造像数量最多、规模宏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一凿一刻、一笔一画勾勒出的千年石窟,庄重典雅,摄人心魄。石窟中精美浅浮雕造像及纹饰,更是尽显千古匠心。这些浅浮雕,其表面刻痕非常浅,深度甚至小于0.1mm,对于龙门石窟这种体量较大的石窟来说,超高精细度的浅浮雕数字化与整窟数字化是一项巨大的技术挑战。
随着时间的流逝,石窟内浅浮雕精细造像和纹饰刻痕浅识别难的问题愈发凸显,常规扫描手段难以有效识别,急需寻找精度与效率兼具的技术路径。“探元计划2024”针对龙门石窟这一极具代表性、紧迫性的场景需求,携手龙门石窟研究院、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展开深度共创,聚焦魏字洞、莲花洞、古阳洞和交脚弥勒像龛进行数字化高精度采集。项目创新提出“基于精细光度立体的浅浮雕高精度三维重建方法”,并辅以“拓扑感知的局部-整体融合建模”策略,突破性解决了浅浮雕的非接触建模难题,并提升整窟级三维拼接精度与作业效率。与此同时,项目过程中采用腾讯混元大模型对龙门石窟浅浮雕纹饰图案数据库进行全自动的信息聚合、智能理解与多模检索,为纹饰建库、图谱构建、基于纹饰的二次创作与传播提供支撑路径。这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提升龙门石窟的数字化工作水平和能力建设,更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对文物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实地探访典型洞窟,感知千年文化脉络
17日上午,龙门石窟共创营开放日开展调研活动。专家团队对龙门石窟核心洞窟的浅浮雕保存现状及数字化情况展开专项调研,聚焦浮雕建模与纹饰提取关键技术,深入探讨石窟数字化采集中的挑战。
调研洞窟的造像规模宏大、风格多样,纹饰极其精美,兼具历史代表性与技术复杂度。现场调研过程中,专家团队全面了解了洞窟的空间结构、纹饰分布与材质特征,并重点考察佛教造像、装饰等多类主题背后的历史故事。此次调研为龙门石窟场景的技术选型、采集策略制定与后续共创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现场基础与参考依据。
专家调研
数字化成果惊艳亮相,科技赋能文化遗产创新
17日下午,多位来自文博机构、科研院所、文化单位等专家共同见证 “探元计划2024”龙门石窟场景共创成果发布,该场景的落地,不仅是浅浮雕三维建模技术的典型应用,也为石窟类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知识重建提供了创新范式。
活动伊始,来自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王勇强,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余杰,腾讯公共事务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高级顾问冯宏声发表致辞。
王勇强表示,新时代深入探索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实践路径,是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迈向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新阶段的关键举措,对于拓展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的新路径、新空间具有重要作用。他指出,探元计划围绕文物数字化关键技术创新议题,以代表性文化场景需求为试点,形成共创技术方案,有效解决文物数字化链路上的技术卡点,打造智慧连接、数实融合、价值再造的数字化共创形态。他希望通过集合社会科技创新力量,探索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共创新模式。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王勇强致辞
余杰表示,数字化让文化遗产从“不可移动”到“数字可触”,从“专家可解”到“大众可感”。数字化不仅是文物保护的工具,更是文化再发现、价值再表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通道。他强调,“探元计划2024”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供了新的合作范式。未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将结合共创成果,进一步深化在纹饰识别、展示传播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余杰致辞,分享共建成果
冯宏声指出,在“探元计划2024”龙门石窟共创场景中,面临着浅浮雕高精度采集、复杂整窟数据融合、海量纹饰图案智能解析的三大挑战,这些挑战如同“数字时代的龙门三关”,探元计划以科技为凿,以创新为斧,实现逐一破局。
腾讯公共事务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高级顾问冯宏声致辞
紧接着,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首席架构师王朝阳分享了探元计划在“场景共创孵化”的“龙门石窟”样板,面向行业难题凝练需求,进行技术突破和工具打磨,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首席架构师王朝阳分享
“探元计划2024”龙门石窟场景共创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并在开放日现场正式发布。项目成功构建四大数字化成果:浅浮雕高精度三维数据集、纹饰图案数据集、三维模型浏览工具及纹饰数据管理系统,为石窟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场景共创成果发布
最后,武汉大学教授黄先锋从技术拆解的角度,专题分享“探元计划2024”龙门石窟场景共建成果,回顾团队前期建模采集过程,并对关键技术调优与说明,充分展示了团队数字化匠心和共创精神。项目未来持续接入腾讯混元大模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纹饰数据库的多模态模型优势。本项目具备突出的降本增效技术优势:
【采集设备成本大幅降低】
高精度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售价通常在30万元以上,关节臂三维激光扫描仪售价通常超过80万元,而光度立体高精度三维建模的设备成本通常可以控制在数万元。相比之下,光度立体建模的设备成本直接降至前者的十分之一。
【采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工作前,需在文物表面贴激光标志点,这可能导致文物受损,且效率低下。关节臂激光扫描仪工作范围有限,换站耗时且需确保设备固定。相比之下,光度立体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无需接触文物,仅通过变换光源位置和拍摄照片采集数据,后续建模在GPU工作站处理,换站只需确保相机和三脚架稳定,采集效率高且安全。
武汉大学教授黄先锋分享共创项目技术优势与成果
共创成果高精度展示,跨界碰撞可持续路径
开放日现场,武汉大学团队为专家们演示了探元计划龙门石窟场景的最新共创成果:指尖轻触,高精度三维模型瞬间还原整窟瑰丽浅浮雕;同步演示的纹饰图案数据库,以可交互图幅、图层及精准定位,一览千年纹样全貌与分类细节。
随后,活动开启了精彩的共创分组研讨。其中,技术创新组聚焦浅浮雕高精度数据的质量,以及高效构建高质量的纹饰知识图谱和数据集。文化焕活聚焦共创成果的大众文化体验与互动传播,以及探索新的文创合作模式。持续运营组聚焦构建可持续的运营生态,以及文创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成果体验与分组研讨现场
本次研讨通过跨领域协作,为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切实路径。“探元计划2024”在龙门石窟场景建立了“技术验证、内容重构、传播共创”的完整闭环,从高精度数据采集到图像建模,从纹饰知识体系搭建到公众参与机制探索,形成了技术支撑与文化表达并重的实践路径。本次场景共创不仅推动了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能力的提升,也激发了多元主体参与文化遗产活化的内在动能。
开放日洛阳站作为“探元计划2024”的收官之站,体现腾讯探元计划持续深耕文化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决心。典型场景共创项目的成功经验,将为“探元计划2025”奠定坚实基础——持续拓展“场景驱动、技术共建、公众连接”的平台型路径,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创机制,在数字时代推动文化遗产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与社会共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