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舞台上,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团队凭借项目《“钎磨”纵横——高性能寿命有序排布钎焊金刚石磨盘》从514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全国总决赛铜奖。这一成果不仅彰显职业院校在产学研融合中的巨大潜力,更体现了技能报国实现国内高端磨削工具的新突破!
破局行业痛点:从“卡脖子”到自主创新
金刚石作为“工业牙齿”,其磨削性能长期受限于传统电镀工艺——磨粒易脱落、出刃高度低、使用寿命短。团队指导教师杜全斌介绍:“现有电镀工具的金刚石出刃度不足30%,而我们的钎焊技术将其提升至70%以上,寿命提高3倍以上。”
核心技术突破在于团队研制的低温高耐磨活性钎料、高效精准有序排布工艺及超声辅助真空钎焊工艺。通过低温高耐磨活性钎料在低温下与金刚石形成冶金结合,辅以高效精准有序排布工艺让颗粒呈力学优化阵列,再借超声辅助真空钎焊的空化效应强化界面润湿、消除孔洞、粗大硬脆相,三技术协同构建“低温-有序-强冶金”结合体系,突破传统工具界面强度瓶颈,提升工具寿命3倍以上。
团队指导教师杜全斌对成员开展金刚石工具产品检测测量培训
千次实验淬火:师生共闯“三重门”
“钎焊温度偏差5℃就会导致金刚石石墨化,前功尽弃。”杜全斌回忆道。团队在河南省超硬材料智能制造装备集成重点实验室中历经11个月攻关,跨越“排布难、钎料差、工艺旧”三大难关。取得知识产权10项,其中授权专利、计算机软著各3项,受理专利4项。
指导教师屈龙轩强调:“这项技术原本仅见于瑞士、德国的实验室,我们通过自主设计与装配超声辅助真空钎焊炉实现了低成本产业化。”目前,该磨盘已应用于光伏面板零部件精加工领域,切割效率提升200%。
团队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河南省决赛成功突围进入全国总决赛
“线场课堂”育人:把车间变实验室
项目成功的背后,是河南机电“人才+项目”双交付模式的支撑。詹鹏飞团队在校期间即入驻河南省超硬材料智能制造装备集成重点实验室的学生科研团队,在实验室老师指导下实操工业级设备。这种“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的模式,让技术研发直面产业需求。
“从实验室样品到市场产品,我们正在与河南超硬材料企业合作量产。”詹鹏飞展示着磨盘样品,眼中充满期待,“让中国制造用上自己的‘金刚钻’——这就是我们的创业初心。”
一枚铜奖,映照出职业教育的创新裂变。当学子们在科技高峰的“无人区”插上校旗,产教融合的种子已在实体经济土壤中生根破土。
团队指导教师屈龙轩与学生负责人詹鹏飞合影首批产品试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