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对生死问题有深入思考,是在外婆去世后。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耳不聋、眼不花,一头乌发更是羡煞众多小辈儿,唯独腿脚有些不便。然而,一次上楼时的意外跌到,却改变了这一切。据说外婆进手术室前,还能坐在那里跟子女交流,大家也都觉得问题不大。但因为颅内出血,老人术后一直躺在ICU里。从最初的意识清醒但说不出话,到后来陷入昏迷,拖了几十天,没留下任何遗嘱便撒手人寰,后事的仓促也可想而知。
从墓地出来时,我忍不住感叹:生命真是脆弱啊,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发生。这并非是一两个人的感慨,对于生死,中国人一向是很看重的。以前农村还有土葬的时候,很多老人早早就会备好自己的寿棺,时不时还要去看一看、摸一摸,再刷上一遍新漆,因为那是他们身后的居所。后来推行火葬了,寿棺倒是不常见了,但对于自己的身后事,老年人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好在随着时代变迁,风气开化,如今人们大多已能正视死亡,对身后事也看得更开。海葬、树葬、壁葬等新型殡葬形式的兴起便是例证。加之老龄化、少子化、独身化成为趋势,过去身后事交给子女操办的习惯,已难以适用所有家庭。于是,“生前契约”服务应运而生。
所谓“生前契约”,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是一份当事人生前就自己或亲人逝世后如何开展殡葬礼仪服务而签订的合约。既然是合约,那就需要有执行人,所以伴随“生前契约”服务一同出现的,还有一种名为“生命策划师”的新兴职业。
与前些年受到较多关注的入殓师一样,“生命策划师”目前也是一门小众的职业,但其重要性却不可被轻视。其实,过去子女根据老人生前吩咐来执行后事——常见的如“遵照遗嘱,丧事从简,不收挽金”,某种意义上,扮演的也是“生命策划师”的角色。只不过,现在这个执行者变成了陌生人,内容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个性化。
接受这一转变,自然需要一个过程。但同时,人们不愿意找“生命策划师”的担忧也必须正视:“生前契约”作为一项新生服务,目前在法律监管层面仍存在不少空白地带。万一碰到个不守信用的“生命策划师”,钻了“逝者无法追究”的空子,不履行或者应付式履行原先约定好的殡葬礼仪服务,那该怎么办?
事实上,这样的纠纷不是没有发生过。查询中国裁判文书网后发现,湖南永顺县某殡葬服务公司就因“生前契约”未能按时履行而牵涉多起民事案件。被告原因多为存款预存期满后,没有按协议履行退款义务,故诉至法院。
为此有人建议,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应及时更新完善。这点我是认同的。但对于“生命策划师”职业本身,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平常心看待。就像电影《入殓师》里说的,“我只想让你做普通的工作。普通是什么啊,谁都会死的吧,死本身就是很平常的事”。
当然,出于对生命的敬畏,设置一些准入门槛、开展从业资格认证,以此来规范、监督“生命策划师”的服务,或许也是必要的。
涂格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