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豫品:品味厚重河南之殷墟甲骨

2021年10月09日11:17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古代文明至今得以流传的唯一文明古国,这一奇迹完全归功于中国的方块字。对汉字起源与流变的追寻,一直是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孜孜以求的梦想。

直至19世纪末,这个梦想终得以实现。河南安阳,以一片甲骨震惊天下,唤醒了一个沉睡千年的王国,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进行了佐证。

图片

作为汉字的前身,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甲骨文不仅证明了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中国古代独立的文字造字法则,对3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在这些片片甲骨上,卜辞刻写下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殷商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

图片

今天,让我们跟随历史,走进这部中华青史——殷墟甲骨。

殷墟甲骨 被误做“龙骨”的本草偏方

殷墟甲骨的出世,在考古学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最初发现甲骨文的人,并不知道这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字,只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

中药店的老板把甲骨碎片当做“龙骨”,将这些刻着文字的甲骨碾成碎末,当成草本偏方龙骨粉,或送入患有癫痫、疟疾的病人口中,或敷化在人们受伤后血流不止的伤口上。一部宝贵的中华青史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病人吃到了肚子里,直到1899年的秋天,遇上了染患疟疾的王懿荣。

图片

王懿荣是何许人?他可是享誉当时的大清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著名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金文鉴定的第一号人物。

据说,王懿荣染患疟疾的时候,一位老中医为他开的处方中就有一味“龙骨”。家人到菜市口达仁堂药店抓药回来,把药递给他看。他打开药包后惊奇地发现,那味所谓的“龙骨”上竟然隐隐约约地刻着一些符号。凭着他对古文字的多年研究,王懿荣翻遍了各种史料典籍,对照着骨头片子上的纹道,他认为这是先祖们用来占卜用的龟片,即“甲骨卜辞”,上面刻画的纹路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甲骨文。

图片

这个发现让王懿荣兴奋不已,他立即找到药店,追问“龙骨”的来源,可是药店老板含糊其辞,不肯明说。而王懿荣虽然囊中羞涩,但为了能多收集到一些龙骨,他狠狠心,索性把家里夫人的嫁妆都当了,凑了资金,重金收购了几千片龙骨。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义愤自尽,他所收藏的上千片龙骨由其子转售给了晚清学者刘锷。1903年,刘锷将其收藏的五千馀片甲骨文中精选出1058片,编成了《铁云藏龟》六册,第一次将殷墟甲骨文公之于世,对我国甲骨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图片

破译甲骨文 “一字千金”

这些写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晚商王室贵族占卜和记事文字实录,是中国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

这些古代文字乍看千变万化,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有很大的区别,其实很多都遵循 “六书”的构字方法,堪称中文汉字的始祖。

虽然甲骨文只能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不像现在人用笔书写那样随心所欲,但甲骨文已经具有了书法的三大基本要素,即用笔,结构和章法。在殷墟发掘出的甲骨文上的字体显现出不同的风格,有的工整秀丽,有的雄浑劲健,还有的丰腴朴拙,已初具中国书法之美。

图片

可以说,甲骨文的书法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今天,当我们看到这些传奇的文字,仍仿佛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还有很多甲骨文字是今天的我们无法辨认的。

图片

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有15万余片,能识别出来的有6000余字,虽历经几代学者努力研究,但能准确释义的仅1500余字。2017年7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的一篇“悬赏公告”引发了各界关注。公告称,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做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真可谓“一字千金”。

2018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蒋玉斌凭论文《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获一等奖奖金十万元。长期从事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的朱彦民教授更是表示,目前仍有大量甲骨文单字等待人们释读,但是任何一个字的破译工作都是一场“攻坚战”。

从甲骨文揭开商朝神秘面纱

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国内外的学者运用甲骨文资料和考古发掘的其他资料,结合古书中有关记载,对商代的社会生产、阶级关系、典章制度、自然现象等都作了全面的研究。虽然许多问题还仅仅是一个开始,但也为后来继续深入研究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学者著录出版了更多的甲骨文资料。过去分散在私人手中的甲骨也逐渐集中保持,系统整理出版。田野考古工作的发展,发现了不少商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器物。不仅使甲骨学有较快发展,称为一门在学术活动中的较活跃的学科,也促进了商代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发展。

图片

通过甲骨文的研究,学者们基本了解了商朝后半段200多年的历史。从武丁复兴商朝,到帝辛亡国这段历史的轮廓,已经被描摹出来。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便是对纣王帝辛的“平反”。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社科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赴殷墟考察,考察后赋诗数首,其中有几句是这么写的:

偶来洹水忆帝辛,统一神州赖此人。

百克东夷身自损,千秋公案与谁论?

此当尚在帝辛前,观此胜于读古书。

勿谓帝辛太暴虐,奴隶解放实前躯。

字里行间里,郭老旗帜鲜明的为帝辛平反,肯定了帝辛的历史功绩。

郭沫若的诗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过考察甲骨文得出的结论,商朝创造了辉煌的甲骨文,甲骨文的记载,也为郭沫若提供了为帝辛“平反”的历史依据,为人们留下了还原历史真相的契机,使得帝辛迎来了千古奇冤昭雪的曙光。

一片甲骨惊天下,一杯浓香承千年。赊店豫品,谨以虔诚崇敬之心,邀您鉴赏甲骨青史,品味厚重河南。(宋健)

编辑:王晓颖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