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利用:为高质量发展架桥铺路

2018年11月05日15:3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10月26日,记者从济源市发改委获悉,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日前批复全国50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实施方案,济源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名列其中。这标志着济源市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已从规划进入实施阶段。根据两部委要求,济源市将尽快统筹梳理相关项目,上报河南省发改委项目库备选实施。
        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意义何在?
        循环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文件,对"十三五"期间资源循环利用工作做出统一安排和整体部署。《意见》指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是新型城市建设的功能区,是破解垃圾处置"邻避效应"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式;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建设50个左右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探索形成一批与城市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废弃物处理模式,切实为城市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保障。
        "破解环境约束瓶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被寄予厚望。"参与济源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实施方案》起草的济源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生产生活中,废弃物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工业领域,主要有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和一些危险废弃物等。二是农业种养殖,包括秸秆、粪便、农用垃圾等。三是服务业和居民生活,包括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污水污泥、建筑垃圾等。如此众多的废弃物如何处置才更科学、更合理?以新发展理念来审视,传统做法必须被推翻重建。
         "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济源市发改委工作人员介绍,资源循环利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再利用",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就是对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置和分类利用的场所。简言之,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类、回收、处理,为各类废弃物找到真正的出路,最终变废为宝,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济源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建设实施,对以工业为主的济源来说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旦建立,将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可提升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不断提质增效,有效引导全市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资源高效节约、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大力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济源市发改委认为,济源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低碳城市,以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将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减量和协同处置,可从根本上推动环境污染治理,最大程度上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对高碳地区实现低碳发展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济源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如何规划?
        本次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批复的50个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河南省共有5个。为确保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方案真正符合本地实际,确保有效实施并发挥效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上报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方案进行了评估,最终我市方案顺利通过。
        据了解,济源市的实施方案是根据全市资源循环利用现状、各类废弃物产生量现状及未来三年预测结果、各类废弃物处置先进、适用技术,提出在尽量利用现有企业产能、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基础上,探索建立健全规模化、集聚化处置城乡各类废弃物的运行模式和配套体系。
        方案提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将开展"资源型产业绿色化示范、高碳城市低碳化示范、产城融合循环化示范"三大示范建设,形成"产业—社会"协同循环模式,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实现区域内一二三产业废弃物进入工业生产系统资源化利用,形成"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资源统筹集约利用、污染排放集中治理、基础设施低碳共享、水地能源循环再生、林木绿地生态防护、收运体系网络运行、公共管理智慧运营"为特征的济源"产城融合"资源循环利用方式,实现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
        方案提出,通过建设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到2020年,全市农业废弃物整体利用率超90%,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城乡各类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超90%。届时,济源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将形成在国内成为技术领先、规模领先的特色园区,有色金属废弃物处置,特别是铅锌铜镉砷汞等重金属处置在国内技术领先、成效明显,对于全国同行业、同类型企业和园区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基本建成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利用的专业链条和综合性的收运、利用体系,并实现对各类废弃物全过程的数据、视频等实时监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又富又美济源,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重任在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济源市能从根本上增强解决垃圾围城、废料占地及环境污染问题能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上升到新的台阶,人民群众能真正共享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宜居的幸福生活。(罗黎虹 郑海波 刘美琦 商聃)

 


编辑:张龙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