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5日,是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先生喻为“信息之总汇,财智之向导”的《粮油市场报》而立之年的生日。作为曾经的资深的年过半百的“老粮人”,暮然回首,我与“粮报”牵手结缘亦已走过了三十个春秋。
回想起当初我与“粮报”的情结,还得从我学写新闻稿时说起。
1982年初,农村出身的我参加工作便在当时的舞阳县粮食局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刚开始上班时,还不到20岁,对文秘写作我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脑子里一片空白。然而,我很幸运,一入职场就遇上了好同事——我的良师益友王玉有先生。玉有兄长我十多岁,他当时已是办公室的顶梁柱,全县粮食系统的大秀才。就这样,我拜他为师,开始学写起东西来。他诲人不倦,我学而不厌,于是乎我应用文体的写作便慢慢入路了。但对新闻稿件的写作,仍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恰逢此时,伴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河南省粮食战线经营变改的铿锵步履,1985年4月5日,河南粮食报(粮油市场报的前身)在业内同仁期盼已久的目光中呱呱坠地了。我暗下决心: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尝试着为粮报写稿,放飞心中的梦想。
刚开始,我向粮报投稿的热情非常之高,常常是跟着感觉走,像个“跟屁虫儿”,见什么写什么,报纸上报道什么也跟着写什么。然而,稿子寄出后,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时间一长,我的心就凉了、纳闷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难道我天生就不是块写稿子的料。
大约是1987年春天,我带着纳闷、带着彷徨,专程来到郑州,叩开了粮报编辑部的大门。当时的编辑部老师许世文、赵剑波等编辑接待了我。我说明来意后,俩位老师就耐心地对我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的实事的报道,新闻贵在新,要有强烈的时效性、真实性、趣味性。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就是新闻,嘱咐我只要用心写,相信很快就会“入戏”。临走时,又送我几本新闻写作方面的业务书,让我回去好好看看。
回单位后,我贪婪地学,执着地写,从此便爱上了新闻写作,成了“写稿迷”。总是觉得要是不把我所遇到的或亲历的有意义的事写出来,就仿佛缺点什么,寝食不安,百无聊赖;常为写稿而在办公室里通宵达旦,如醉如痴,走火入魔。
稿子寄出后的等待和无奈经常在煎熬着我。当时的粮报是周报,每周寄来报纸的时间也大致相同,若在自己认定的时间内看不到粮报,我常常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六神无主,就像“丢了魂儿”似的。实在熬不住了,就跑到邮局查找。每每看到自己的作品见报时,心中那种惬意、得意、满意、如意之情简直难以言表。
为尽快提高我的写作理论水平,组织上鉴于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功底,便给我压担子,让我担任县粮食职工学校语文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历练;之后又分别送我到新乡师院、北京商学院写作培训班进修深造。实践锤炼和理论提升,使自己在新闻写作方面的认知很快就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新闻写作水平进入了“厚积薄发”的新阶段。
从1987年夏季开始在粮报发表第一篇新闻稿算起,到我调离粮食系统的1992年底,6年多时间,我已在各类报刊发表新闻稿件460多篇,其中在粮报发稿268篇。其中,我撰写的《神秘的粮价怪圈》、《数字游戏玩不得》、《敢闯大潮天地宽》等稿件被粮报加编者按发表。1990年秋,我与时任河南滑县粮食局办公室主任的胡增民(现为粮报资深记者)一起,被评为河南省粮食系统优秀新闻宣传工作者。我与王玉有先生合写的《乡音透出种田理》一稿,被全国商报联评为1990年好新闻二等奖。我撰写的《粮食企业短期行为不可忽视》一文获1990年度全省粮食好信息一等奖。我编发上报的《职工下海心态录》获1992年省委办公室好信息二等奖。
新闻写作充实了我,成就了我,也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有了出彩人生的机会。1992年10月,组织上把我选调到舞阳县委办公室从事信息工作;之后的1993年5月调入刚组建的舞阳县中行任办公室主任;1997年4月又被选调至漯河市农发行,先后担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我的“粮食情结”、“粮报情缘”持续续写,我的新闻写作生涯也渐入佳境,果实满枝。
历经“冬”的严寒、“春”的播种、“夏”的洗礼,笔耕不辍三十多年的我。终于迎来了“秋”的收获。尤其是我在农发行工作18年累计发表的2300余篇省级及其以上各类文章中,多半与“粮”有缘。如1997年8月6日的河南日报6版头题发表的《欢声笑语满粮所》;2001年农民日报头版发表的《粮管所里‘听’民声》;2010年7月16日金融时报发表的《托市收购四年整,农民增收六亿多》;2012年粮油市场报头版发表的《夏粮收购看金龙》、《为了粮农的微笑》;2013年农村金融时报头版发表《感受石磨坊》、《漯河夏粮收购:银企同唱一首歌》。等等。这些稿件,篇篇凝结“三农”情义,字字浸透泥土芳香,“粮食情结”、“粮报情缘”表达得淋漓尽致。
2010年9月30日,在粮报举办在“中国粮食市场建设20年”大型有奖征文中,我撰写的征文《对比见证巨变》,荣获唯一的金奖。2011年11月,发表的散文——《大爱无言》获全国金融系统“再创辉煌”征文优秀作品奖。2000年被中央金融工委授予全国金融系统创新成才者称号,2008年获全国农发行系统“十佳知识型员工标兵”殊荣。2008年12月,我担任漯河市农发行高级副专员,2011年11月我被吸收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首批会员,先后担任漯河市银行业协会秘书长、漯河市金融学会副会长、漯河市金融文联副主席。我的事迹或经验或感悟,曾经在金融思想战线、农业发展与金融、中国金融文学、农村金融时报等十多家报刊报道。
岁月如歌。回首走过的路,我感慨系之:如果没有遇到“粮缘”这一沃土,没有结识“粮报”这一“恩师”,没有农发行这一展业舞台,就没有我事业上的收获和充实、幸福的人生。
粮报予我三春晖,答谢感恩到永远。我将永远珍惜“粮食情结”、“粮报情缘”,始终秉持“永远做最好的自己”这一人生信条,践行梦想,永远“在”行动;净化心灵,永远“在”修养;文化武装,永远“在”学习;自我超越,永远在路上。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为“三农”发展鼓与呼,为时代奏出好声音,为民族复兴中国梦唱响心中最美的歌。(农发行河南省漯河市分行 张金合)